4月10日下午,在台前县公安局侯庙派出所西孙口警务室内,村民张某(本文内当事人皆为化名)与陈某坐在一起,互相承诺和解。这对因酒后冲突结怨一月的同乡,在“警调融合”机制的调解下,终于在《治安调解协议书》上签下名字,为这场剑拔弩张的纠纷画上句号。
时间回溯到3月9日晚,在侯庙镇某村广场上,张某酒后因琐事与陈某发生口角,酒精刺激下双方互不相让,导致互相撕扯。
接警后,辖区民警迅速控制现场,但双方亲属闻讯后相继到场,“他对我爸动手了!必须道歉!”陈某家人情绪激动,张某妻子则叫嚷着“是你家先动的手”,调解工作刚起步就陷入僵局。
民警在调查中发现,两家本是近邻,矛盾根源在于张某酒后失言触及陈某家族旧事。为避免“小事拖大”,侯庙派出所启动“警调融合”机制。向镇矛调支援中心报告,中心派出管理区书记,司法所工作人员,村“两委”干部会同派出所民警组成矛调团队。依托“一平二宽三和”矛盾调解法,村委干部梳理矛盾脉络,掌握两家族相处细节;司法所调解员介入进行法制科普;民警从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到民事赔偿责任进行法律释明;管理区干部则发挥“地缘优势”,找到双方共同好友从中斡旋,从“打断骨头连着筋”的乡情入手软化对立情绪。
首次调解中,张某拒不到场,托词“丢不起人”,陈某家属提出赔偿了事,张某并不认可,谈判再次破裂。民警多次和张某沟通后发现张某心里其实有歉意,就是拉不下面子。抓住这一突破口,调解力量对症下药:村委书记带着张某父亲做思想工作,司法所调解员向陈某讲解相关法则,民警则带着双方参观西孙口警务室内的“调解室成功案例”,用真实故事触动他们“以和为贵”的共识。
4月10日,在西孙口警务室,民警再次对双方展开苦口婆心的劝说,张某忍不住先生说了一句:“那天喝多了,其实都怨我”,陈某见状也松了口:“其实我也知道你平时人不错,就是酒劲上来管不住嘴。”
最终,多方努力下,双方达成一致意见,握手言和,两家即日起“翻篇”。签字时,张某主动提出“以后村里红白事,我和老陈还坐一桌”,这句朴实的承诺让大家放下心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