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保健良方,是一种神奇的治病保健手段。艾灸是以艾叶制成的各种灸材为治疗工具,通过点燃后的热量,靠近或接触人体的重要穴位或特定部位,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,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。用中医的话来说,它具有温阳补虚、温通经络等作用。中国自古有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”之说。
艾灸适应症
1.温经散寒,活血,痛痹止痛。用于治疗寒凝血滞,经络麻痹引起的各种疾病,如风寒湿痹,痛经,经闭,寒疝腹痛等。
2.疏风解表,温中散寒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症及中焦虚寒呕吐,腹痛,泄泻等。
3.温阳补虚,回阳固脱。用于治疗脾肾阳虚,元气暴脱之症,如久泄,久痢,遗尿遗精,阳痿,早泄,虚脱,休克等。
4.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。用于治疗气虚下陷,脏器下垂之症,如胃下垂,肾下垂,子宫脱垂,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。
5.消瘀散结,拔毒泄热。用于治疗外科各种疮疡初起,以及瘰疬等症,用于疮疡溃久不愈,有促进愈合,生长肌肉的作用。
艾灸禁忌症
1.特殊身体状态:当患者处于过度劳累、过饥过饱、醉酒、大汗淋漓、脱水、过度紧张时,应避免艾灸。此外,惊厥、抽搐、空腹、过劳、过饱、大渴、大惊、大恐、大怒以及极度疲劳等状态下也不宜进行艾灸。
2.特殊身体部位:人体的某些部位是不适合艾灸的,比如妊娠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、男性及女性的乳头、会阴处等均不适合艾灸。此外,颜面部、关节活动处、大动脉处、心脏部位、静脉血管、肌腱潜在部位、皮肤肌肉薄的部位、眼球附近、大血管部位等也不适合艾灸。
3.患有特殊病症: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说,某些实热证及阴虚内热的患者不适合艾灸,因为艾灸主要借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,可能会加重体内的燥热。此外,传染病、高热、昏迷、抽搐,或极度衰竭,形瘦骨立,呈恶病质之垂危状态,自身已无调节能力者,亦不宜施灸。
4.艾叶过敏者:闻到艾灸气味出现呕吐、憋气、头晕、连续打喷嚏、咳嗽等症状,经常性的皮肤过敏者。
艾灸常用穴位
1.人体最大的穴位——大椎
标准定位: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,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,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功能主治:热病,咳嗽,喘逆,项强,肩背痛,腰脊强,小儿惊风,中暑,呕吐,黄疸,风疹等。
2.后天之本,气血之源——足三里
标准定位:在外膝眼下3寸,胫骨外缘1横指处。
功能主治:长灸足三里,可以健脾益胃,促进消化吸收,增强免疫能力,中老年人长灸足三里,还可以预防中风。
3.元阴元阳交关之处——关元
标准定位:在脐下3寸,腹中线上,仰卧取穴。关元穴在肚脐下4横指处。
功能主治:中风脱症,肾虚气喘,遗精,阳痿,遗尿,尿频,月经不调,痛经,带下,崩漏,腹痛,泄泻,痢疾及尿路感染,功能性子宫出血,子宫脱垂,神经衰弱等。
4.专治一切脾胃之疾——中脘
标准定位:仰卧位,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在肚脐上方4寸。
功能主治:胃痛,腹痛,腹胀,呕逆,反胃,食不化;肠鸣,泄泻,便秘;喘息不止,失眠。胃炎,胃溃疡,子宫脱垂,荨麻疹等。
5.醒脑开窍,滋阴降火——涌泉
标准定位:简便找涌泉穴的方法:将脚趾头向下弯,在脚心处会形成一个凹陷,陷下去的地方就是涌泉穴。
功能主治:神经衰弱、精力减退、妇女病、失眠、高血压、晕眩、糖尿病、过敏性鼻炎、更年期障碍、怕冷症等。
(上述穴位均可用艾条悬灸,每穴施灸15—20分钟即可。)
艾灸注意事项
1.艾灸虽好,也不是人人都适用,需要辨证论治,比如一些实热证、阴虚内热者以及孕妇的个别部位等慎灸。
2.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,注意避免感染,及时处理。
3.灸后注意保暖,暂避风寒,避免摄入生冷、刺激性食物。
4.过饥过饱均不宜灸,灸后适量饮温水,灸后2小时左右再洗澡。
本期供稿专家
孟凡达
康复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
坐诊时间:每周四全天
诊室位置:门诊二楼南侧南走廊13号诊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