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,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。它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,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,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成斑块,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。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,使血流受阻,导致心脏缺血,产生心绞痛。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,通常在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,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疼痛,可能会放射到左肩、左臂,甚至到达小指或无名指。
心绞痛常见部位
①心绞痛: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,多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诱发,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,有时可向肩背部、颈部、咽部及下颌放射。胸痛多以压迫感、发闷或紧缩感为主,有时表现为烧灼感。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不等,一般停止原诱发的因素,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。
②急性心肌梗死:胸痛程度往往更严重,持续时间更长,往往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,亦可发生在安静时,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。患者往往烦躁不安,伴有大汗或濒死感。
③猝死。
肥胖会导致血脂异常,并常伴发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多种疾病,肥胖患者常有胰岛素抵抗,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升高。
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。高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的升高,会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,增加冠心病的患病风险。
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。收缩期血压和舒张期血压的升高都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。
吸烟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,与不吸烟者比较,吸烟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-6倍。吸烟会导致血脂异常和血管内皮损伤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。
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,且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。糖尿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,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
长期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盐、高糖的摄入,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,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,增加冠心病的患病风险。
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史者,其患病风险明显增加。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(1)心电图:心电图检查简单有效。包括静息心电图、运动负荷心电图、24小时动态心电图;
(2)冠脉CTA;
(3)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;
(4)冠状动脉造影:冠脉造影术是一种影像学检查的方法,可以直接发现冠状动脉是否有狭窄、狭窄的部位、狭窄的程度。因此冠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。
● 手术治疗:手术治疗主要是为了实现冠脉血运重建,包括介入治疗(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)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。
经皮冠脉介入治疗(PCI)先将一根空心的指引导管插入至冠状动脉开口,再将一根细长的导引导丝通过指引导管送至冠脉狭窄部位远端,然后予球囊扩张,挤压冠脉管壁上的斑块,最后置入支架完成对狭窄冠脉的机械支撑。支架包括裸金属支架、药物洗脱支架、生物可吸收支架。
冠脉旁路移植术(CABG)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搭桥手术。此手术在心外科实施,心外科医生使用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(内乳动脉或大隐静脉)作为“桥血管”,将其从升主动脉绕过狭窄/闭塞的冠脉搭至病变远端正常血管段。此手术需要开胸,创伤较大,临床多应用于冠脉弥漫/多支病变的患者。
● 药物治疗:抗血栓(抗血小板、抗凝血药物),减轻心肌氧耗(β受体阻滞剂),缓解心绞痛(硝酸酯类药物),调脂稳定斑块(他汀类药物)。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。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后,也要坚持长期的标准药物治疗。对同一患者来说,处于疾病的某一个阶段时,可用药物理想地控制,而在另一阶段时,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,需要合用药物与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。
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: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限酒、控制体重等都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。饮食方面,建议摄入低脂肪、低胆固醇、高纤维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类等。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,增强心肺功能。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心脏疾病的发生率。控制体重可以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,预防心血管疾病。
● 控制病情:冠心病患者需要定期就诊,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,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、降血压药物、降胆固醇药物等。此外,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、超声心动图等检查,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。
● 减轻心理压力:心理压力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冠心病患者可以采取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,如放松训练、瑜伽等。
● 监控病情:冠心病患者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,如出现胸痛、气短、心悸等症状时,应立即就医。此外,患者还应该定期测量血压、血糖、血脂等指标,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