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品对疾病有防治作用,同时存在用药风险。对临床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(ADR),及时发现、识别、评估和控制,有助降低用药风险,保障公众用药安全,提高医疗质量
主要根据不良反应的机制与性质、药品的药理及剂量,还包括反应出现的时间过程和严重程度及个体因素。
从药品不良反应临床特点的描述可分为
1
剂量相关性
主要是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相关,例如患者使用β受体拮抗剂普奈洛尔出现心动过缓、乏力反应。因此临床根据患者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2
作用时间相关性
给药过快时发生,如万古霉素快速滴注致红人综合征;持续用药或反复用药风险增加,如甲泼尼龙引起骨质疏松。
3
患者易感染性
包括遗传、年龄和疾病等,如老年人女性应用阿司匹林易引起胃肠道溃疡和出血。
药品方面
如阿司匹林中的杂质乙酰水杨酸,能引起哮喘。
个体方面
如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减弱,对药物代谢、排泄速度减慢,同时患者多种疾病,应用药物种类较多,时间长,所以不良反应发生率高,占报告人群三分之一左右。
用药方面
如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,起效快,较易发生不良反应。
需要评估药品不良反事件(AE)与药物治疗的因果关系。
1
用药与ADR/AE出现有无合理时间关系;
2
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ADR类型;
3
停药或减量后,ADR/AE是否消失或减轻;
4
再次使用可疑药物后是否再次出同样ADR/AE;
5
ADR/AE是否可用合并用的作用、患者病情的进展、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。
药物治疗应以最小的药品不良反应风险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。
1
用药之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、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。
2
根据患者的生理功能把控药物的用量,对儿童其剂量按体重或体表面积给予。
3
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,避免引起不良反应。
4
对长期用药患者、药物治疗量与不良反应密切相关,应监测药物在血中的浓度,及时调整剂量。
5
对公众用药科普宣传,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,减少严重ADR的发生,如造影剂等。
6
加大对医务工作者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培训,增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意识,避免医疗事故。
#1
怀疑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时,及时停药,多数轻类患者好转,如治疗疾病不能停药时,临床宜权衡利弊,减少药物用量。
对严重不良反应,及时输液、利尿、催吐加快药物排泄;使用解救药,如药物性肝损伤,可给予谷胱甘肽;发生药物性过敏性休克性,可给肾上腺素治疗。
#2
通过对ADR进行宣传,关注易发生的人群、常见药品、用药途径以及造成患者损害的表现等,将对提高ADR的防治,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促进意义。
供稿:张俊忠
欢迎光临 大濮网 (https://457000.com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2 |